英國進修心得與建議 民86,12

一年的進修學習,時間在忙碌中迅速飛逝,但心得卻是非常充實,現僅就其大端者陳列如下:

  1. 英國的學制和我國差異甚大,學生五歲入學,義務教育十一年,到十六歲結束中學課程,之後的升學或就業分流非常清楚。各學程的會考嚴謹,其結果成績是學生、家長、教師及社會大眾的焦點,對學校的績效一目了然。此措施可提供國內參考,例如在國小畢業時﹙十二歲﹚、國中畢業時﹙十五歲﹚、高中職畢業時﹙十八歲﹚,各舉辦會考一次。一方面學生可依據此成績申請入學,一方面大眾可檢驗辦學成果。英國此制度由來己久,頗受肯定,當然也要考量學生入學時的素質。因此教育的附加價值 (Value-added)觀念也應同時建立。
  2. 根據參訪和研究發現,英國中小學師生關係相當良好,互動和諧。教師大多熱愛工作,在校服務時間長,很少中途不假外出。對教材教法能深入研究,相互合作,研製教具,參與討論。學科主任的領導明確,頗能發揮功能。反觀我國中小學校內教學研究會形同虛設,教師各自為政,甚少自製教具自編教材,善用教學媒體等現象,均應多加強專業知能的提昇,且在法令上嚴格規定教師評鑑步驟。
  3. 英國教育研究所的教育和台灣有相當不同,研究生幾乎都是有教學或行政多年經驗的校長副校長主任或教師,而外籍生也大多是教育部官員、督學、學校校長等身份。大學剛畢業就直接攻讀碩士的可說沒有。在授課時,大都是講述和討論各佔一半。因此如果沒有多年行政或教學經驗,恐怕就無法參與。據了解英國各大學其他研究所也是有相同狀況。此做法倒可提供國內研究所參考,以確立研究所的目的和功能,並提昇研究生的素質。
  4. 英國的教育比較偏質性的研究,對量性的研究則明顯不重視。從研究報告或專業期刊論文即可了解,統計圖表等數據資料只輕微帶過。此現象與國內和美國大相逕庭。其觀點以為唯有質的深入分析探討比較,才能獲得多面性的資訊與理解,僅以統計結果表示,則容易掉入數字的遊戲,被統計所迷惑。這也可提供國內從事研究工作者的參考,對大量使用統計分析是否恰當值得深思。
  5. 英國中小學歷史均很悠久,動不動就有一、二百年的校史,而且對校史校舍都能保持良好,令人敬佩。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,從參訪過程中有更深一層的體會。對辦學的角度深度都需重新考量,真正落實所謂百年大計的理想與抱負。
  6. 英國最大報紙─時代日報 (The Times),每週五出版教育副刊 (The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)和高等教育副刊 (High Education)。內容涵蓋幼稚教育、中小學教育、擴充教育和高等教育,對教育現況提出許多專題報導、批評和建議,也提供非常實用的教育資訊。使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可以隨時充實專業知能和吸取新知,同時也可充分發揮輿論的功能。可見英國大眾媒體和一般人士對教育的重視。另外副刊中有徵才資訊,各級學校欲新聘校長、副校長、主任、或教師等,都有廣告刊登,資訊管道暢通,值得國人學習。
  7. 英國境內每年均會舉辦幾次大型的教育展或教學媒體展。另外各教育專業團體或組織,如全國教師工會、校長協會、民辦學校協會等,也會舉辦年會。對政府教育政策、教改方案、資訊科技、教育新知等,提出研究研討。參與者眾,提供的資料資訊也很實用,特別是各地方教育局推出的各式教改措施最令人青睞,例如提高學生數學程度方案,頗值得國內參考。
  8. 伯明罕大學教育學院對外籍學生的照顧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激。學院設有國際學生中心,協助新生適應英國生活與研究所學業,提供英語聽說與寫作指導,並設有專人免費幫學生修訂課程作業報告或論文。最難得的是,在學期中開設「學習方法」(Study Skills)十週二十小時免費課程,由中心主任親自授課,而且還贈送其著作一本,學生獲益良多。除教育學院外,英語系的外籍學生中心也在學期中週一至週五午休時間,開設免費英文課,有字彙、文法、聽講、發音、寫作、新聞、與溝通等單元,對英語文能力之提昇有非常大的幫助。因為在國內所學的英語其實是美語,有許多用法兩者差異甚大,有此課程加以說明,可減少挫折感。最值得一提的,是在學生寫論文前開設「英文論文寫作指導班」,連續八天每天一小時,對英文論文寫作幫助最大。可見伯大的用心,這也難怪伯大的外籍生的比例明顯高於他校。此種貼心的服務最值得國內大學效法。
  9. 在進修過程中,感覺英國教授很會鼓勵學生,且經常協助學生解決學習的困難。學生可預約時間與教師討論問題,作業大綱,論文進度,甚至文章的過目。態度是誠懇認真,經驗是豐富專業,非常有耐心,不厭其煩。目的在使學生能依自己性向和能力,獲最大潛能的開發,而非僅達到教師的要求標準。因此獨創的見解最受歡迎。但先決條件是必須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,以奠定基礎。所以每位教授開列的書單均超過百本,讓學生從研讀中做分析綜合評鑑的功課,進而建立自己的看法,這也可提供國內做為借鏡。
  10. 一年進修在上課、寫作業、交報告、趕論文、參訪等忙碌生活中很快過去,回顧這一年時光,能帶職帶薪專心學習,真要感謝政府的進修制度,讓筆者有機會到英國這個先進國家,從開始的生活與學業的適應,到末期打電腦趕論文的緊張日子,回想起來,點滴在心頭。還好能照原訂計劃完成碩士學位。英國的研究所制度頗富彈性,時間密集,要求嚴格,善盡輔導(Tutoring)責任,每一措施都以品質保證為考量,可是英國學術研究的水準,是以追求卓越為目標。

 建議

  1. 進修項目既為「教學視導」,且進修內容均與教學視導有關,因此在甄試時之專業科目應與教學視導有關。然而本項進修甄試時的專業科目卻是「學習心理學」以及「學校行政的領導原理」。前者偏於教育心理學或學習理論;後者則偏於教育行政。建議宜以「教育或教學視導」與「有效教學策略」為應考專業科目。
  2. 觀摩實習或參觀訪問的辦法非常好,可以了解和蒐集英國教育的第一手資訊,並對照在課堂或圖書館所吸收的資料和看法,對進修的統整觀念非常有幫助。由「聯技會」代為安排的計劃,大致上能符合筆者的期望,只是在聯繫上相當耗時。行程安排受限於受訪單位的同意與否,而有所不便。或無法如願前往參訪,或臨時變更日期,均在所難免,也造成米契爾先生﹙聯技會在英委託人士﹚、受訪單位及筆者三方面的困擾。建議參訪規定能富彈性,可分期辦理,不必硬性規定一次連續三十天安排完畢。
  3. 在國內大談教育改革之際,先進國家如英美等國的教育改革先例,值得借鏡。建議能深入了解其改革背景、規劃模式、實施時的優缺點困難。特別是教育改革的目的與核心,是否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果,學生是否有更良好的適應能力,均是需最優先考量的課題。
  4. 英國於1994年施行的學校視導﹙察﹚新制度,帶來很大的衝擊,對辦學和教學的改善有積效明顯且立即的影響。反觀國內的教學視導制度有許多的缺失,一直未見改善。建議可以仿效英國的OFSTED組織和策略,將視導工作民營化,學校視導的重點在課堂觀察和教學品質的評鑑,並且出版視導報告。而非僅止於學校行政的視導、或上級交辦專案、或控訴查案等與教學較無關的工作。
  5. 國內中小學的教學型態,大多還是脫離不了全班、講述式的範圍,其他許多有效可行的教學型態,如分組討論、學生為中心、自學輔導、協同教學等,則較少被採用。建議今後教師的在職進修,宜加強教師專業知能的提昇,特別是有效教學策略的學習,因為有成功的教學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。
  6.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進步,學校也應有良好的因應。如何善用教學科技在學校行政和課堂教學上,實不容忽視。建議教育當局迅速撥足經費,充實國民中小學的行政和教學電腦,尤其是架設網路系統,包括校內外網路﹙Internet & Intranet﹚,以迎接21世紀的來臨。
  7. 行動研究法是適合學校工作者的一種具體可行有效的教育研究模式,可以實際解決學校內或課堂內的困難與問題,對學校行政人員與任課教師均有幫助。建議教師在職進修的課程,可以增列「行動研究法」的實務訓練,協助教育工作者成為研究者。有能力擬定行動方案,以改善行政或教學,提高辦學和教學績效。
  8. 最後要提的建議雖然和進修較無關係,但是對資料的整理與行政的效率卻有很大的幫助。就是紙張規格的統一。英國幾乎己將文件及影印紙張全部規格統一化,即只有A4的用紙,全為橫排。這樣任何講義、文件、信紙、作業、報告、論文等,都很容易收集保存,而不會有參差不齊的現象。國內應可採用類似規定,甚至將文字方向配合電腦做一改變,如此可避免許多的困擾。

 回校長室